特別企劃7:國旅

出發,那些年
我們一起瘋台灣

從3x5相片到拍照打卡、按讚分享的距離,是20年。
20年前,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有319個鄉鎮,更別提那些地方有什麼特別的風景、產物。
時至今日,台灣觀光產業已是另一番光景,
回顧國旅的六個關鍵時刻,每一個改變,將決定我們即將前往的未來。

20年前沒有Google Maps,每家的轎車裡的基本配備是地圖集,要去哪裡就翻地圖。但更多的是問人;那時也還沒有高鐵,從台北搭火車下高雄,四個半小時車程坐好坐滿。

2001年1月1日那天起,台灣開始實施週休二日,那是國旅正要起步的年代。

策劃、編輯團隊:
李佩書、張惠萱、林君翰、李岱縈
關鍵1

週休二日,
打開國旅大門

週休二日,是邁向已開發國家的指標之一,台灣於1998年先是施行隔週休二日,學生、公務員及部分勞工每隔一週,
可連休週六、日兩天;自2001年1月1日開始,取消部分國定假日,週休二日正式上路。

嘉義大埔。(攝影:盧春宇)

多出來的兩天,敲開了台灣觀光的大門,但過去台灣人生活的重心都在工作,對於文化藝術、休閒旅遊的涉獵完全是新手上路。時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的楊國樞就提出他的憂慮:「人的素質不提高,週休七天也一樣,對環境的破壞可能更嚴重。」

當時觀光局和旅遊業者特別邀請專家設計搭配,擬出68款國民旅遊的遊程,沒想到最具有文化特色的「台北市宗教寺廟之旅」,公告25天,竟沒有一位遊客報名,成為唯一無人問津的行程。旅行大門剛開,寺廟文化的吸引力遠不及建國花市和太平洋百貨的購物行程。

鏡頭來到南投埔里,這個被高山環繞的盆地小鎮,在觀光局力推之前,已是遊客如織的觀光勝地。它以「產業觀光」模式走在前頭,打造釀酒、造紙、漆藝體驗遊程,早就有產地餐桌的概念,運用茭白筍、紅甘蔗、紅山藥等在地物產,以埔里酒廠的紹興酒調味入菜。加上鄰近的旅遊資源豐富,上廬山泡湯、霧社賞櫻,或是轉往日月潭、溪頭,位置四通八達,1998年光是造訪埔里酒廠的遊客就多達一百萬人次以上,相對的,壅塞交通、在地人居住品質降低、生態危機等問題也跟著來。

週休二日漸漸養成國人旅遊的習慣,當人潮與錢潮湧入,也衝擊地方的環境與生活。2016年,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在提出多年來的構想——以生態博物館來經營埔里,多少說明了消耗型的觀光是把兩面刃,地方需要在不斷試錯與練習中,尋求永續發展的可能。

南投縣埔里鎮廣興紙寮負責人。(攝影:陳應欽)

每人每年
平均國內旅遊次數

關鍵2

《319鄉向前行》帶起蓋章的行腳浪潮

2000年,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,也是企業西進大陸速度最快的年代,海外打拼的企業家每晚醒來不知自己身在哪個國家、哪個城市,留下的人又焦慮不安,深怕在時代浪潮下,找不到安身立命之處。

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,《天下雜誌》提出「319個故事,點燃鄉鎮希望」的想法。動員編輯部所有記者,花了一年時間,跑遍全台灣,將動人的故事記錄下來。當時對鄉鎮還很陌生,有記者要去馬祖,卻買了到馬公的機票,或是深入門牌號碼也不管用的鄉間,得靠受訪者親自來載。

2001年發行了四本《319鄉向前行》特刊以及超過100萬冊的「鄉鎮護照」,帶起百萬人一起蓋章、行腳鄉鎮的風潮。

微笑台灣蓋章活動。(照片提供:天下資料)

第一個完成集章的,是一位台北醫學院的六年級生徐啟翔,他趁著要去醫院實習前的那個暑假,跟同學騎著一台摩托車,走完全台319個鄉鎮。20年後,回想起這段青春年少,徐啟翔笑說:「一開始只是為了抽第一特獎汽車,蓋完20個鄉鎮能得到一張抽獎券。當時我還在騎機車,對四輪車頗嚮往。結果,連最小獎都沒中。不過卻開啟我一連串特別的旅程,直到今天,還在重複拜訪台灣各鄉鎮。」

蓋章,是一把啟動鑰匙,出發後開始在不同旅人身上演繹出各種旅行模式。蓋完319個鄉鎮印章,徐啟翔開始登山,與大學登山社的同學每年爬山聚會至今;他也說,求學期間不想花時間看史地、科普類的「閒書」,但為了補足對地方的理解,近年來反而閱讀大量文史書,想要與旅行經驗互相印證。

蓋章活動推行了10年,共發行620萬份鄉鎮護照。

「笑友」石丸這10年間完成了6次的319鄉。蓋章活動也凝聚出一群志同道合的笑友,「彼此都不認識,只因為共同興趣就約見面、一起集章、旅行一天以上,交通食宿還常交給熱心的笑友打點。那真是完全的信任,大家都好單純。」有笑友在花蓮旅行社工作,安排大家去錐麓古道和剛開放的慕谷慕魚。還有笑友是熱心的烏坵人,包船舉辦兩天一夜的烏坵之旅,參加的人總算在烏坵的大坵島蓋到章,「那趟旅程我還帶了一套漫畫捐給當地店家,算是表達感謝的一種方式。」

這是許多人認識《微笑台灣》的源頭,20年過去,台灣鄉鎮從319到368,《微笑台灣》繼續記錄著台灣, 持續推薦旅人品味台灣N種的方式。

錐麓古道。(攝影:李佩書)

關鍵3

Google Maps上線,更自由的移動

早年每台車的椅背上、車門邊一定會有本厚厚的地圖集,半路停下來看地圖也是常有的事,
「路生在嘴巴上」,迷路了問在地人比較快。

懷舊台灣地圖。(攝影:李佩書)

Google Maps宛如「是日救星」,2005年2月8日先在美國「出道」,2年後於台灣發表,這項服務徹底顛覆了我們的交通習慣。根據2017年Google官方統計,Google Maps對全球所帶來的影響,其中台灣使用者平均減少9%的交通時間,相當於每人省下324分鐘。

台灣自行車旅行達人陳忠利經營「台灣,用騎的最美」頻道已逾14年,他說,Google Maps台灣版推出之際,時值單車熱,電影《練習曲》上映、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以高齡73歲單車環島,引發不少話題。

「當時是新手,跟車隊出遊不適應,我利用Google Maps查找去過的景點,像是烏來、貓空,嘗試和太太一起騎車探險。」發現Google Maps上線的陳忠利心喜若狂。

2007年,他被網路上多所推崇的「坪林自行車道」吸引,想嘗試運用Google Maps帶全家騎一趟,沒想到一出發就迷路,「這條本名是金瓜寮溪自行車道,現場路標看不懂,路線彎曲又有岔路。」

坪林北勢溪自行車道。(攝影:張界聰)

2007年金瓜寮溪自行車道。(攝影:陳忠利)

千辛萬苦完成後,樂於分享的陳忠利索性用手繪方式將路線畫在Google Maps上,並利用照片連結、文字加註的方式,補充這條路線的注意事項,並分享在網路社群上。沒想到這樣的善意引發網路上車友討論,最後台灣Google還主動聯繫,將坪林騎車路線被用於Google Maps台灣網站導覽的運用範例。

多年後回顧,陳忠利認為這是改變他單車人生很重要的一次紀錄。

千辛萬苦完成後,樂於分享的陳忠利索性用手繪方式將路線畫在Google Maps上,並利用照片連結、文字加註的方式,補充這條路線的注意事項,並分享在網路社群上。沒想到這樣的善意引發網路上車友討論,最後台灣Google還主動聯繫,將坪林騎車路線被用於Google Maps台灣網站導覽的運用範例。

多年後回顧,陳忠利認為這是改變他單車人生很重要的一次紀錄。

關鍵4

雪隧通車,便利帶來後座力

歷經15年的規劃工程,台灣東部唯一的高速公路——國道5號,2006年正式通車。

北宜公路。(攝影:陳應欽)

北起台北南港、迄於宜蘭蘇澳,總長55公里,其中最關鍵也最困難的工程就是雪山隧道,長度約13公里,打通東西的交通,將往返北宜的路程從3小時縮短至3、40分鐘。

照片提供:礁溪老爺酒店

在雪隧通車明朗後,礁溪老爺大酒店率先於2005年4月開幕,住房率一度高居全國第一,其他星級酒店陸續跟進。礁溪老爺也成為台灣首間推出「一泊二食」的五星飯店,強調深度、定點的旅遊方式,帶員工、客人一起種田,與農民阿伯一起綁出五百五十個稻草人,表現宜蘭文化地景,一路走來扣緊在地特色推陳出新。

「東部不少溫泉區因為交通不便而沒落,而發展最好的溫泉區旅館就在礁溪,主要原因就是交通改善。這十年礁溪溫泉發展非常蓬勃,吸引很多有開發經驗的業者投入。好的開發商加上豐富客源,優質的觀光資源越來越匯集。」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在2014年回顧時這麼說。

頭城遠眺龜山島。(攝影:陳應欽)

交通便利開啟大台北與島東之間移居、二地居的生活型態,移住頭城的人口逐年增加,甚至以「白磚屋」為中心,形成一個小型浪人聚落。走走池上老闆羅正傑時常往返台北、池上,他認為雙城移動有其優點:「會開始注意城鎮各自的優點。」

這條「逃離捷徑」,在交通部數位交通博物館資料中顯示,2007年,雪隧雙向年平均每日交通量可達39,060萬輛次,八年之間,交通量成長了45.5%。每到連續假日,交通壅塞已成常態。

交通便利也帶來後座力,《天下雜誌》在2007年就以「雪山隧道通車的宜蘭經驗」一文示警,時任宜蘭縣工商旅遊局局長游文祥指出:「原先鏈狀的經濟體,變成單點式的消費。很多人進來投資房地產,但更多人出去工作。」後續更衍生豪華農舍四起、農地破碎的問題。

近年隨著環境永續的意識抬頭,維護在地獨特性更顯重要,「宜蘭不是台北的後花園,宜蘭是宜蘭」,從而開始思考,如何發展有質又有價的修復性旅遊?

關鍵5

高鐵通車,
一日瞬移

2007年高鐵全線通車,時速最高可達300公里的列車改變了台灣的尺寸,為南北的舟車勞頓畫下句點,迎來一日生活圈的新時代。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曾表示,「高鐵將影響台灣未來百年的城鄉風貌。」

首組高鐵700T列車自神戶運抵高雄港。(攝影:黃明堂)

當年3月的第一天,《天下雜誌》團隊搭乘第一班列車,成為第一批親身體驗高鐵的團體。第一站來到台南站,直奔南科拜訪,下午轉場到高雄美術館開會,傍晚走在高屏舊橋下感受由垃圾場變身大片綠地的奇蹟,有人賞鳥、有人騎腳踏車,晚間還能悠閒的散步高雄愛河畔,九點搭最後一班北上列車,十點半人已回到新北板橋。

從南港站出發,串聯11座縣市、12個車站,14年過去,高鐵改變台灣人的生活與旅行習慣,也激盪出各種可能。

關鍵6

陸客來台,
危機?轉機?

解嚴後,兩岸交流日益密切,2008年陸客團先行,2011年開放陸客來台自由行,當時只要是知名風景區,停車場絕對停滿一輛輛大型遊覽車,據陸委會公布的統計數字,2008年至2012年底止,陸客來台旅遊已達483萬人次,估計帶來台幣2,433億元的收益。

陸客必訪的阿里山。(攝影:陳應欽)

為了接下大批陸客,2008下半年至2014年底,台灣共新增了766家新建旅館。陸客導向的餐飲、紀念品店如雨後春筍冒出來,而旅行社為了搶生意,開出低價旅遊團削價競爭。

不過,陸客畢竟不是自由市場邏輯在操控,依賴越深、衝擊越嚴重。果不其然,2015年陸客來台人數創下418.4萬人次高峰後,開始大幅下滑。供應過剩,2016年起陸續傳出飯店停業,業內人士指出,求售飯店百家以上。大部份集中在高屏、台南和花東。

2019年開始,中國停發47個城市來台自由行通行證,該年9月陸客來台人次大幅減少15萬人以上。

但危機也正是轉機,環境有了喘息的機會,國旅重新調整體質,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,「與其讓一百萬人只來一次,不如讓一萬人想來一百次」。鄉鎮努力發展在地優勢,國人也重新擁有合度旅行的愜意與自在。

與其迎合旅客的需求,不如回應能夠吸引他們一去再去的理由。讓國旅往質的方向移動,觀光不再只有消耗,而是可以協助在地產業升級,改變生活美感,環境得以永續、文化能夠保存。

台南兌悅門。(攝影:張界聰)

關於專題更多閱讀

  1. 【數位特輯】鄉鎮368再開箱!線上遊台灣
  2. 【精選】全台24個特色小鎮深度慢遊,完整收錄
  3. 【精選】兩天一夜旅行提案,將地方風景好好收進心裡

本系列週週更新,接下來兩週,
《微笑台灣》分別為您推出主題策展:
「台灣極限定,深入島嶼的N種方式」、
「創生時代進行式,誰是那個『讓地方發光的人』?」等精彩專輯。

主題策展結束後,10月2日起,
讓我們進入2011年,繼續看台灣「進步的軌跡」......

本系列週週更新,接下來兩週,
《微笑台灣》分別為您推出主題策展:
「台灣極限定,深入島嶼的N種方式」、
「創生時代進行式,誰是那個『讓地方發光的人』?」等精彩專輯。

主題策展結束後,10月2日起,
讓我們進入2011年,繼續看台灣「進步的軌跡」......

看更多微笑台灣季刊報導

嗨,我是旅鹿!

烏坵在哪裡?

旅鹿告訴你

陸客來台最愛
去哪些地方?

旅鹿告訴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