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別企劃8:體驗

台灣極限定,
深入島嶼的N種方式

面積只有3萬6000平方公里的台灣,島上的地形與族群樣貌卻豐富多元,
這才讓旅人越行越深,換個載體、調整速度與角度,
就能成就一場場「台灣限定」的旅行,找到N種不斷出發的理由。

攝影:邱劍英

台灣有3000公尺以上高山268座,省道、縣道大大小小的公路2538條。
目前共13個縣市擁有公共自行車,環島自行車路網2689公里。

全台六大潛水場域,台東是台灣唯一被列入世界衝浪聯盟的國際衝浪場地。
還有從生活中累積在地文化的老街、雜貨店、菜市場、廟宇......。

讓我們換上一顆萬用鏡頭,既微距、又廣角,
可以潛入海底,能夠凌空遠眺,眼光不同,風景就不一樣,
已知裡還有太多未知,平凡中有無限偉大。

真正的感動來自雙腳走過、親身體驗,每趟旅程都將為我們重新拾起生活的美好與盼望。
台灣的哪個角落,是你夢想到達的遠方?

策劃、編輯團隊:
李佩書、張惠萱、林君翰、李岱縈

攝影:陳應欽

角度1

【山岳影像詩】

導演麥覺明為山林留下珍貴記憶

台灣國土面積70%為山地、丘陵,因板塊地形年輕,因此山形險峻、林相豐富,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多達268座,日本僅有20餘座,台灣高山密度足足是日本的100倍。

但在過去的歲月裡,
山,離我們既遠又近。

導演麥覺明記錄台灣山岳二十年,「我最大感觸是分身乏術,拍了這麼久,時間還是不夠用。」54年次的麥導自覺體力不如前,正在跟時間賽跑。

他把《MIT台灣誌》當連戲劇在拍的,10週年的中央山脈大縱走,做了72集。不只高山,以平溪鐵道為主軸的系列,也做了26集,深入車站和鄉鎮地方,也因此讓登山、健行進入許多台灣人的生活當中。

微笑台灣 Podcast麥覺明與18年生死之交的人生探險

照片提供:麥覺明

「拍攝器材的進化,也會讓我想要舊地再訪,把更好的素材帶回來,增加主題豐富度。」麥覺明細數一葉蘭、南湖杜鵑的花期,巒大花楸葉子變色,或是山上下雪的季節,都是讓他一再重返山林的理由。

但他回憶起泰雅獵人來撒,感慨地說:「隨著部落耆老的離世,古道也默默湮沒在山林裡。」來撒在近八十歲時,還帶領劇組走觀霧、霞喀羅、根本古道和高嶺古道,最後一次仍抱病同行,這也讓麥覺明有意識的把握每次上山的機會,他們這些年所拍攝的,也慢慢建構起台灣山林重要的影像資料庫。

愛上爬山的人都會說:「講得再詳細都沒用,只有你親腳走過才知道。」山高水長,這一場以山為背景的壯遊,竟能在當中找到無可取代的勇氣與感動。

前往雪山的路上。(照片提供:麥覺明)

角度2

【翻浪潛行】

攝影師王文彥看見動靜皆宜的海洋台灣

在台灣,近距離拍攝衝浪運動的人不多,愛好自由潛水攝影的專業攝影更少,
如果關注這兩個領域,不可能錯過王文彥的作品。

「如果你拍得不夠好,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。」戰地攝影師的名言深深影響王文彥,他發現自己喜歡站在第一線,到達被攝者的共同空間,他很清楚這可以為彼此帶來一些「心理與空間上的改變」。

2011年,王文彥曾以旅客身分拜訪蘭嶼,果真,這個黏人的小島,讓他興起攝影記錄的念頭。
不同於一般片面的記錄,他選擇長時間駐村,靠近蘭嶼「海人」的真實生活——而學會自由潛水是很關鍵的一步,因為蘭嶼男子多半擅長以自由潛水的方式入海捕魚。

蘭嶼東清部落召魚祭。(攝影:王文彥)

後來,王文彥出版了攝影書《轉風:和蘭嶼交換時間》,他在書中寫道:「雖然有人說蘭嶼早已不是蘭嶼,但我卻在他們的身上,處處看見達悟人的海洋生活哲學,畢竟大海孕育出他們;浪潮成就他們的性格。」

他也坦承,熱愛海洋攝影,不只是因為喜歡戶外運動,「海洋攝影引領我看見、認識、發現很多沒辦法想像的東西,都是言語無法形容的,只有親眼所見時,才覺得世界的某處被點亮了。」

生活在四面環海台灣島嶼上的子民,從過去的禁海政策、恐海教育,到如今正面擁抱大海,潛水、衝浪、SUP、獨木舟、風帆……等水上水下活動盛行的年代,我們終於能換位欣賞,大航海時代從海上回望美麗島的那刻驚嘆。

海洋攝影師王文彥。(攝影:陳應欽)

角度3

【秘境空拍】

旅行作家小林賢伍寫給台灣的情書

不知是小林賢伍讓宜蘭抹茶山一炮而紅,還是抹茶山讓小林賢伍被看見?

這位來自東京的旅行作家,過去曾造訪過25個國家,
沒想到2016年來到台灣後,被這塊土地上充滿生命力的原住民文化給留住。

照片提供:小林賢伍

他在2019年出版《台灣日記》,裡頭收錄了66處台灣秘境、寫下11篇部落的故事,他說:「我能做的,就是告訴全世界台灣的美。」

其實他在日本時並不愛爬山,沒想到在台灣每逢假日就是與朋友上山下海。這跟距離有絕對關係,在台灣,兩小時內可從市區直達山上或海邊,如此友善的尺寸,也讓小林賢伍開始以快門收集台灣許多鮮為人知、卻不難抵達的秘境美景。

隨著近年空拍機的盛行,小林賢伍也正好實現了年少時的夢想:從老鷹的背上俯瞰世界。他跑遍了整座島嶼,以空拍的視野重新詮釋本地風光,透過細膩的觀察,常寫下與眾不同的形容。

宜蘭南澳三星池。(攝影:小林賢伍)

在探尋宜蘭南澳的三星池時,當地原住民告訴他,那個地方是「貨真價實的秘境」,雖然探勘路上非常危險,甚至無法判斷方向,但他拍攝到從天空俯瞰三星池的畫面時,感動到全身起雞皮疙瘩,「台灣,一定還有很多感動人心的景色,尚在某處沉睡著。」

最後將有如「雪見大福」的彰化田尾建華芙蓉園、還以為是一格格抽屜的井仔腳瓦盤鹽田、澎湖東吉嶼梯田上的飛機等60處,台灣人也未必見過的景象與角度,集結成《風起台灣》一書。

這不只是送給台灣的禮物,同時也是他向空拍大師齊柏林致敬之作,「身為日本人的我,帶著敬意與誠意,記錄並讚頌這片大地。您出生的國家,如今依然很美。」

角度4

【電輔車助攻】

微笑上武嶺,實現所有人的單車夢

台灣是世界第一的高級自行車生產地,也是全球自行車生活文化流行訊息的發訊地,只要想到自行車,就會想到台灣。

2007年,捷安特創辦人劉金標以73歲高齡完成環島挑戰後,激起不少人以單車旅行台灣的夢想,但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,卻是叫好不叫座的方式,畢竟要訓練體能、挑戰年齡的限制,已嚇退了許多銀髮族、橘世代。

不過近幾年電動輔助自行車(E+Bike)的風潮襲捲全球,鼓舞更多人加入自行車旅行的行列。

微笑台灣 Podcast自行車升級變神器!助攻媽媽環台圓夢

捷安特總經理鄭秋菊。(照片提供:捷安特)

「一家人出門旅行,每次只要有騎自行車的行程,媽媽總是被留下來顧包包的那一個。」捷安特總經理鄭秋菊分析,過去台灣的女性多半扮演為家庭犧牲的角色,只能把自己的夢想放在最後面,但現在不一樣了,透過電輔車的協助,每個人都可以完成自己心目中的旅行。

捷安特在2017年舉辦第一屆「魅Liv 50 夢想騎行」活動,帶著12位媽媽一起完成8天7夜的環島旅程。有位媽媽告訴鄭秋菊,先生說要一起去環島,心願還沒達成,人就過世了,兩年她都走不出來。那次終於有機會,讓她帶著先生的照片一起去騎車,回來後心境也調適了。

不只如此,彰化有一群六、七十歲退休企業家組成的「蕃薯ㄚ鐵馬隊」,也靠電輔車玩起了「八字環島」,從彰化出發,西進騎上武嶺,再下滑到宜蘭,往花蓮後一路到墾丁。

難怪鄭秋菊笑稱電輔車是本世紀最厲害的發明,「環島夢想不再專屬於年輕人或男性,它讓更多人能夠輕鬆從事自行車旅行。」

騎電輔車上武嶺。(照片提供:捷安特)

角度5

【公路旅行】

再冷門的公路,
也有屬於它的故事

中橫公路已開通超過一甲子,是第一條橫越中央山脈,串連東西部的公路。
台2線的淡金公路段,連結淡水與金山,經白沙灣、麟山鼻、富貴角後抵達跳石海岸,
是最適合喝咖啡看海的一條。
台14甲有仙境公路之稱,一路到清境、合歡山與武嶺踏雲踩霧......。

「每一條公路的背後,都有它自己的故事。」在Google街景圖還未開發的年代,愛上「逐路」的逢甲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余風,忠實記錄了台灣公路的風貌及背後不為人知的變遷。

逢甲大學中助理教授余風是個公路迷。(攝影:林科呈)

在余風眼中,每條深入地方的公路,各自精彩。像是「南迴改」2019年甫通車的香蘭金崙段,因工程施作是靠海岸線蓋高架橋,視覺上會有種「開在海上」的延伸感。

而台1線行經彰化溪州,就有處長約3公里的路段,兩旁種滿黃花風鈴木,春天開花時有如「黃金省道」。他也解釋:「日本統治時期,利用行道樹將有戰備需求的公路隱藏起來,飛機從空中俯瞰,只會看到一片樹林。」隨著都市發展,考量到行車安全,必須定期修剪,綠色隧道才慢慢退場。

公路旅行深入大城小鎮、海角山間,每一道風景都記載著一個地方的產業發展、人文歷史與生活樣貌,逐路萬里,全台大大小小2538條公路,等你出發。

台1線彰化溪州段的黃花風鈴木。(照片提供:余風)

角度6

【蒐集老雜貨店】

時間不等人,
留住人情滿溢的美好年代

轉換速度與角度,才會發現旅行台灣有百百種可能。

有人旅行喜歡收集咖啡館,有人指定造訪獨立書店,有人對老屋老物情有獨鍾,
不同的旅行標的物,都將啟動一場追尋。

而林欣誼、曾國祥這對以採訪、攝影為業的夫妻檔,在旅途中意外發現,象徵一個時代的老雜貨店正在快速消失中,「應該要有人把這些老雜貨店記錄下來,不然以後就看不到了。」

2015年,夫妻帶著兩歲兒子,開始他們的旅程。先從紙本地圖尋找感興趣的地名,一一探索,經驗法則歸納出城市裡的店面大多改建,鄉間村落的廟宇和小學旁有老雜貨店的機率較高。

新竹關西的榮興商店。(攝影:曾國祥)

旅程中體驗的盡是舊時的庶民日常。
有雜貨店保留小黑板記帳的手工作業,偏遠山區的多半兼營郵政代辦,港口邊的售有漁工清潔雙手用的明礬粉,部落裡沒有招牌的雜貨店前,有阿婆每日以古法製作的花生粿。

北至新北萬里,南抵屏東恆春,遍訪逾百鄉鎮,最後收錄了32間,寫成《老雜時代》一書。除了囊括閩南、客家、外省與原住民各族群的老雜貨店,原先也希望在各縣市至少記錄一間,沒想到卻在台北留下遺珠之憾,「那時想說台北離我們最近,留到最後再訪就好。後來再去,店就沒開了。」

時代在前進,舊時的人事物逐漸凋零,他們只是剛好選擇了老雜貨店這個主題,兜起每個地方的風土、物產與歷史。什麼該留下?什麼該改變?透過每一段旅程,將在旅人心中慢慢發酵,成為養份。

林欣誼與曾國祥。(攝影:陳建豪)

關於專題更多閱讀

  1. 【數位特輯】和山一起呼吸,月月步道計畫
  2. 【精選】139公路旅,地方再發現
  3. 【精選】打開台灣特殊建築的空間秘密

本系列週週更新,
《微笑台灣》已推出主題策展:
出發,那些年我們一起瘋台灣
接下來將推出:
「創生時代進行式,誰是那個『讓地方發光的人』?」精彩專輯。

主題策展結束後,10月2日起,
讓我們進入2011年,繼續看台灣「進步的軌跡」......

本系列週週更新,《微笑台灣》已推出主題策展:「出發,那些年我們一起瘋台灣
接下來將推出:
「創生時代進行式,誰是那個『讓地方發光的人』?」精彩專輯。

主題策展結束後,
10月2日起,
讓我們進入2011年,繼續看台灣「進步的軌跡」......

看更多微笑台灣季刊報導

嗨,我是旅鹿!

台灣第一高峰是玉山,
第二高峰是?

旅鹿告訴你

台灣最直長的公路
在哪裡?

旅鹿告訴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