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別企劃12:永續城市

永續城市——從日常起步

先有永續才有未來,
城市為何是關鍵轉捩點?

這是一列駛向2030年的SDGs全球城市快車:
從人口860萬的巨城紐約到僅4,000人的北海道下川町,20多座國際城市都已入座,台灣也有五座城市小跑步上了車。

這輛名為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」(Sustainable Develepment Goals,SDGs)的「快車」,啟動於2015年;193個國家同意在2030年之前,達成消除貧窮、減緩氣候變遷、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目標。

企劃・未來城市
   撰文・陳芳毓   

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項目標。
圖片素材來源: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
編譯製作:未來城市編輯部

為何「城市」比國家
更適合行動?

從國家目標起家的SDGs,為何能贏得全球城市響應?

首先,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;氣候變遷、不平等環境、經濟與社會議題的根源也在此。

其次,國家幅員遼闊,地方差異大,政策難一體適用。

1997年,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一的美國政府,拒絕簽署聯合國通過的京都議定書。但2005年議定書生效時,美國第一個達成議定書氣體排放減量標準的城市西雅圖,卻號召數百個城市聯合宣布,將以城市力量達成議定書規範的目標。

「市長權力很大,而且有相對獨立性,只要首長願意推動,會比國家層級單純許多,」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、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指出,SDGs強調「次國家」(sub-nation)概念,正好凸顯城市的優勢。

此外,台灣國際地位特殊,以「城市」的名義參與國際事務,「正好可以突破台灣非聯合國會員的窘困,」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說,台北市SDGs規劃報告正出自他之手;2019年三月,台北市長柯文哲就在紐約發表台北市的SDGs規劃。

西雅圖號召數百個城市加入,達成京都議定書的規範目標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紐約提出全球第一份
自願檢視報告

紐約,是SDGs吹向全球城市的起點。

2018年紐約率全球城市之先,將SDGs與原本的施政計畫「OneNYC」合併並在地化,喊出「Global Vision, Local Action」的目標。

OneNYC原計畫協助100萬紐約客脫貧,提供營養且買得起的食物,保護最可能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底層民眾。為結合兩者,紐約選定SDGs潔淨飲水(目標6)、便宜能源(目標7)、永續城市(目標11)、循環生產(目標12)與陸地生活(目標15)等五項,作為優先目標。

由於SDGs是全新計畫,沒有現成數據機制;紐約市決定在報告中提供現況的質化分析,並將城市發展50年來的1,000多項數據,與SDGs配對後作為指標。因此,這本104頁的全球第一本城市SDGs自願檢視報告(Voluntary Local Review,VLR),堪為其他城市推動SDGs的操作指南。

從紐約開始,各國城市紛紛推出城市SDGs自願檢視報告。圖片來源:截自日本智庫VLR Lab

雙北、桃園、台中、宜蘭皆發布自願檢視報告

台灣城市雖然起步慢,但追得很快。

全台人口最多的新北市搶先在2019年七月,推出全台第一份城市自願檢視報告與專屬英文網站,將教育平等、潔淨飲水、平價能源、和平正義等十項,列為優先目標。

兩個月後,台北市也發布自願檢視報告,將優先執行促進健康、潔淨飲水、平價能源、永續城市等七項目標,且連續三年持續更新報告內容。

即便來到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、2021年,永續趨勢仍未稍歇;桃園市、宜蘭縣、台中市陸續也公布了自願檢視報告。截至十月,已有五個台灣城市發布報告。

新北市在2019年推出全台第一份城市自願檢視報告。圖片來源:新北市政府

挑戰1

數字如何讓
市民有感?

「永續」(sustainability)一詞首次出現是在1980年。40年來,聯合國開了數十場大型國際會議,簽署不下數十份公約、協約與計畫。這次推出SDGs固然是好事,但回顧以往,世界真的變好了嗎?那些國際與台灣城市排名指標,真的提升市民生活了嗎?

前台北縣副縣長、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分析,許多全球永續指標的起源,是醞釀百年環保文化的歐洲;但全球城市若使用一致的指標衡量,「就像每個城市都想變成林志玲,但底蘊素養不足,只能靠整形模仿林志玲的外表。」

東施效顰的結果,是城市為求表現湊數字,使立意良善的目標淪為一連串錯誤,「訂出一堆指標,卻與施政沒有直接關連,民眾也無感,基層公務員更不懂,卻要每年填報表,」他直言,「這沒有意義。」

李鴻源認為,其中最大的問題,在於國際指標無法在地化、實務化,地方政府不知如何將指標與市政結合,「中間少了一個coach(教練)。」

他口中的「coach」,指的是有實作能力的中央研考單位。由於台灣的城市能力、資源不一,中央最好先透過研考單位,先在幾個縣市做出成功案例,將指標轉化成執行計畫後,再協助其他縣市複製。

而當城市首長看到推陳出新的國際指標,應先思考自問:這個指標跟我的城市有什麼關係?我的城市做得到嗎?如果現在做不到,該如何轉換?

他舉例,污水處理率與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,是相當重要的環保指標;但污水系統非常昂貴,不適合住戶分散的城市,多數城市也負擔不起。

但水利背景的李鴻源參與關渡人工濕地後,發現利用植物和岩石間的生物膜,只花1,300多萬,就能處理當地每天八成的生活污水,「要是蓋一個污水處理廠,一億元都不夠,濕地也留不住。」

他將這個經驗帶到台北縣,2005年後,北縣陸續共開闢了300公頃人工濕地公園,為鳥類留下了家園,一天還能處理30萬噸生活污水,相當於一個彰化縣的用水量。「不能為了達成指標而做,而要因為是對的事才去做,數字才有意義,」他強調。

新北關渡的濕地兼具處理生活污水的功能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挑戰2

SDGs如何落實至地方行政治理?

林子倫也同意,過去聯合國目標令人詬病之處,在於「只提目標,不談治理」。但SDGs第17個目標是「國際合作」,並列出169項標的、230項指標,期待城市提出自願檢視報告,「這是SDGs有進步的地方。」

有人批評SDGs目標高達17個,包山包海;林子倫認為,連人口860萬的紐約也只挑出五項作為優先目標,可見多數城市無法17項目標一起做,也不該一起做。

比如,台北市不環海,就不須將海洋保護列為優先執行項目,「應排出優先順序或關鍵議題,新北和台北市,面對的挑戰就不太一樣。」

根據過去經驗,林子倫觀察,六都與屏東縣政府在SDGs目標跑得較快,政策各有亮點。

比如,屏東推動「養水種電」,目標是成為台灣第一個100%再生能源城市,就符合了平價能源、土地復育等項目;新北市「幸福保衛站」,與四大超商合作提供貧窮學生餐飲,也達到消滅貧窮、終結飢餓、教育平等等目標。

這些例子透露,縣市政府要做好SDGs,一定要跨局處、甚至跨領域合作,納入政府、企業等利害關係人,才不會淪為本位主義;此外,「最好由府方層級首長負責,若由單一局處負責,也要充分授權,」李永展提醒。

為避免SDGs再度淪為數字遊戲,林子倫強調,距離2030年目標檢視約有十年,初期階段,縣市可先發展質化指標,建立治理機制。

例如,是否成立SDGs專責機構?是否由政府正副首長負責?是否成立常設組織?數據是否公開揭露?「這些都代表地方政府的決心。」

李永展認為,若地方認為有更適合的發展指標,其實不一定要追求SDGs;但用SDGs的好處是,「可以跟全球同等級的城市比比看,眼看世界,別只是自我感覺良好。」

屏東推動各類綠能計畫,目標成為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城市。圖片來源:屏東縣政府

挑戰3

做永續沒選票
首長撐得住?

做永續沒選票,首長撐得住?

眼看愈來愈多縣市首長開始重視SDGs,林子倫亦憂亦喜;因為,永續城市目標雖然重要,卻不見得是顆能黏住選票的蜜糖。

例如,2005年號召城市支持京都議定書的西雅圖市長尼可斯(Greg Nickels),2010年卻連任失利;一上任就徵收塞車費、力推公共運輸的倫敦市長李文斯頓(Ken Livingston),也在競選第三任市長時,輸給醜聞不斷的現任英國首相強生(Boris Johnson)。

「選民重視SDGs,但卻不見得會因此改變投票行為,這是城市的另一項挑戰,」林子倫說。

SDGs第六年,台灣已有五座城市站上與紐約等高的視野;哪些城市還要許居民一個更永續、更平等、更有韌性的未來?

邁向永續未來,城市治理成為關鍵轉捩點。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讓永續成為日常,
未來城市還有哪些新想像?

  1. 未來城市專題:Future SDGs——2021地球呼吸行動
  2. SDGs懶人包》什麼是永續發展目標SDGs?17項目標一次掌握
  3. SDGs自我檢視報告怎麼做?城市發表VLR要留意哪四大重點?
  4. SDGs這85件事,人人都做得到!如何在日常落實SDGs永續發展目標?
  5. 立院跨黨派推SDGs 副院長蔡其昌:環保和經濟,已經變成同一件事了!
  6. 你的永續必修課有哪些?一次收藏17部經典電影片單幫你惡補|SDGs線上電影院

嗨,我是天天!

為了實現SDGs,
個人可從何處著手?

天天告訴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