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

九七大限
亞洲風暴

這是全球企業與政界改朝換代、奇幻的一年:
賈伯斯重回蘋果推出iMac、《哈利波特》第一集誕生;
鄧小平過世、香港回歸中國、台灣修憲。

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推動的經濟改革,不僅改變中國,也間接改變世界。
他提出「一國兩制、50年不變」的承諾,
治理香港156年的英國,7月1日將主權移交中國。
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。

在台灣,這年7月的修憲,徹底改變了中華民國政府的運作機制。
立法院對閣揆的同意權被取消,總統可以自由任命行政院長,
行政院長的定位被削弱成「總統政策的執行長」,
形成行政院長「有責無權」,而總統職權擴大成「有權無責」。

Story 1

亞洲金融風暴
掀起企業倒閉潮

熱錢湧動,加上體系不健全、基礎不穩定,一場金融風暴7月突然由泰國點燃,並在亞洲迅速蔓延。
泰國、韓國和印尼受傷最嚴重,大批企業、金融機構破產和倒閉,社會和政局也動盪不穩。

亞洲金融風暴嚴重衝擊國際資本主義體系,15個月內,全球淪陷。
俄羅斯與拉丁美洲告急,工業國家成長驟降。

這次金融風暴向世人清楚顯示:
全球資本主義,如果沒有一套合理的遊戲規則,市場功能將遭到投機客熱錢的破壞,釀成巨災。

Podcast 好好說那年 1997亞洲金融風暴|利明献(中國信託銀行董事長)

「好好說那年」歌單

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,韓國經濟面臨崩潰,政府被迫向IMF求援,但IMF嚴苛的金援條款也引發大批民眾上街抗議。

Story 2

躲過風暴
台灣企業家群雄並起

亞洲金融風暴橫掃東協各國,韓國大企業拖垮金融機構,日本與香港飽受泡沫經濟之苦,台灣卻逆勢成長。

資本市場充沛的資金,反成為台灣企業,特別是科技業這一波快速發展的助力。

各有特色的企業領導人,群雄併起,在重重難關下,快速帶領台灣資訊產業和傳統企業向更高更遠處飛躍。

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

「沒有適當組織、適當人才,再好的策略都沒有用。」

一年賺200億的IC教父

1997,台積成立10年,成長為近13億美元的企業,不但破台灣企業紀錄,更超越美國高科技公司英特爾、康柏的紀錄,甚至開始影響美國半導體業興榮。台積已成為美商應用材料(第一大半導體設備廠)第一大客戶,當台積向應用材料公司訂購設備時,應用材料的股價在華爾街頓時上漲25%。

高科技競爭劇烈,風雨翻騰。年營收只有台積六成不到的聯電,公開點名挑戰台積的霸主地位,打出「以己下駟,攻敵上駟」的策略,以提高技術層次,大幅降價為號召。台積也以積極擴廠策略來迎戰。

張忠謀依舊抽著菸斗,每個星期三早上、從台北坐著黑色別克轎車去新竹,開會、看工廠,召集部屬談話,星期五回台北,週末,他謝絕約會應酬,回到家裡寫自己的傳記。

「我有危機感,每天都有,不管有沒有競爭者,」他仍然講話慢條斯理、行動不疾不徐。

聯電董事長曹興誠

「出去開疆闢土,是我們最高的榮譽。」

創下「員工分紅配股」的先例

台積首創以半導體晶圓代工製造為主,不僅間接帶動了台灣半導體的蓬勃發展,也創造了空前的高利潤。聯華電子的加入代工行業,則使台積、聯華兩家集團,掌握了世界二分之一以上的代工市場,成為另一項新的台灣第一。

這年剛滿50歲的曹興誠,又宣布5000億的跨世紀投資計劃,正式向IC盟主台積宣戰,使得聯電曹興誠與台積張忠謀的霸主之爭,成為坊間熱門話題。

「謀事者寡,則敗;謀事者眾,則成,」是曹興誠經營企業的圭臬,他相信集思廣益能創造最大效果。

他自認管理很簡單,就是邏輯加常識。從邏輯分析,將利潤分享員工,最能留住人才、累積專業,並且吸引更多人才進來,所以聯電開風氣之先發股票紅利給員工,造就園區內許多30歲的千萬富翁。

宏碁董事長施振榮

「真正的人才,是能培養人才的人。」

培養台灣科技界最龐大的人才庫

1997年,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向世界宣布:「宏碁將邁入軟體時代。2010年,宏碁將擁有100家軟體公司,營業額佔15%,獲利佔33%。」

對主要生產電腦硬體的宏碁,這項宣示等於是急速轉向。結合64家企業的宏碁集團,當時已是台灣第4大企業集團,世界第5大電腦廠商。

施振榮不斷探險,為人所不敢為,譬如創造自有品牌,勇於走向美國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,也勇於企圖轉向軟體世界。

施振榮也捨去了傳統領導人固守的權力、金錢、頭銜,有計劃地培養出一群二、三代接班戰士。

例如,他先讓出總經理、再讓出董事長。當年從基層做起的員工,至今早已站上美國、歐洲、亞洲領導崗位,指揮1.8萬多位科技大軍。他貫徹員工入股制度,宏碁員工佔股已達70%。

華碩董事長施崇棠

「經營事業就像在少林寺練功,講求實用,不要花俏的招式。」

找博士管工廠

1993年,施崇棠離開宏碁電腦個人電腦事業群總經理一職,轉到華碩電腦時,華碩還處於創業初期。施崇棠加入後,三年來華碩每年的成長幅度都超過百分之百,已是台灣第一大主機板公司,

技術和人才這兩項,就是施崇棠扎穩華碩底子的基本動作。「將整個軟硬體的技術從根扎起,看什麼東西都較能掌握重點,」施崇棠說。

人才是支撐華碩的第二根支柱。以生產主機板過程所用的焊錫爐為例,很多工廠是交由工人操作,華碩卻用博士專責管理,做各種分析測試確保品質。

「人才決定了一個公司的素質,」施崇棠深信。為了找到最好的人,施崇棠以近似掃街的方式,親自到台大和交大研究所找應屆畢業生,說服他們到華碩工作,甚至登門拜訪他們的父母。

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

「流通業是一個高速公路,我把全世界的高速公路架好,將來隨時都能把自己的產品擺上去。」

善用「科學算命」

從併購華塑三寶到併購電腦天地,從製造電腦到跨足科技產業通路,苗豐強領軍的神通集團,透過併購聯盟、架設全球通路,讓各個廠牌(如IBM、蘋果電腦、康柏等)在神通集團鋪設的賽車跑道裡,收費上路、狂飆衝刺。

苗豐強蓋高速公路的速度愈來愈快,藉由這年購併全美擁有200家連鎖店的「電腦天地」,他鋪設環球高速公路的夢,又往前跨了一大步,營收叩關千億台幣。

苗豐強始終記得亦師亦友的英特爾總裁葛洛夫,傳授他的最重要一件事:不紊亂的成長(grow without chaos),這句話深深影響了苗豐強的領導風格。

「要分析方向與目標,就要用『科學算命』來曉得自己的SWOT(優勢、劣勢、機會、威脅)。至於大環境,則必須了解PEST(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科技),」苗豐強用SWOT審己度人、算自己的命,再用PEST分析所處的環境,最後才下決策。

遠東集團董事長
徐旭東

「我是上山見高人,不斷的旅行、不斷的吸收新知,掌握時機,才能有遠東今天的成績。」

八方拓土、政通人和

在前一年《天下》標竿企業頒獎典禮上,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自詡,如果有一項「最多角化經營獎」,得獎者一定非遠東集團莫屬。

1997年,在他87家公司搭起的集團裡,又多增加了一個競爭激烈的新事業——電信業。遠東集團旗下的遠傳電信,1月取得大哥大全區和北區經營許可執照。

一直在傳統產業(紡織、水泥、百貨業)扎根的遠東集團,藉著這個新事業,正式跨入高科技服務業。

遠東集團正在進行跨世紀的轉型,電訊事業為遠東帶來再衝刺的力量,一種新成長模式的啟示,」徐旭東感受到各子公司的興奮。

目前台灣最熱門的物流革命產業,包括物流(量販店)、金流(新銀行)、資訊流(電信服務)等三項流通革命,遠東都沒有缺席。

這位兼具上海人精明與美式強勢領導的企業家,正從物流、金流、資訊流多路並進,為集團新事業開疆闢地。

Story 3

創造驚奇的
X世代

老一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感嘆「他們」,已經沒有勤勞刻苦的精神。

新一代的經營之神施振榮則認為「他們」,創意和效益比上一代更好。

他們多變、多疑,他們敏感、難以捉摸,他們代表每個月430億的市場......。

「X代表神祕:沒有定位、沒有答案,就像現在年輕人給人的感覺。」那一年仍年輕的台灣五、六年級生,被外界這樣形容。

台灣X世代在此時開始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當年才32歲的嚴凱泰......。

美國NBA籃球巨星麥可喬丹,當年34歲時拍攝的經典廣告,以愈挫愈勇的精神打動X世代:

「我在職籃有9000次以上投籃不進;輸球近300場;26次,在關鍵時刻,所有人都相信我會投進制勝的一球,我失手。我的生命中,充滿一次又一次的失敗,正因為如此,我成功。」

嚴凱泰:我是個不服輸的人

連續3年的赤字,終於在1996年新車Cefiro推出後熱銷,而轉虧為盈。當汽車業不景氣,五大汽車廠獲利縮水之際,裕隆汽車不降反升。

「我們虧了三年,被報章雜誌列為失敗的公司、一盤散沙的公司,甚至會倒、會垮的公司。很抱歉的,這些人通通錯了,因為我是一個不服輸的人......。我們從前年虧損8億,拉回到去年獲利14億,誰還能說我們是一群沒有用的人呢,誰呢?」

想到過去一年,搬到三義沒日沒夜的拚命,就為爭一口氣,嚴凱泰擁著他的妻子陳莉蓮在台上抱頭痛哭了起來。年僅32歲的嚴凱泰,接掌裕隆8年,主導5次人事變革、裁員三分之一、進行空前的總部大遷徙。

在激動勝於歡樂的尾牙中,嚴凱泰為自己點了一首歌:「我找到自己」。

裕隆集團董事長
嚴凱泰

「裕隆是我父親的孩子,也就是我的兄長,裕隆不搞好,絕不生孩子。」
Story 4

一場持續23年的疫情

這年3月20日,台灣爆發豬隻口蹄疫。500億外銷日本市場消失,整體經濟損失1700億。

口蹄疫爆發之前,台灣的養豬戶約有2.5萬戶、飼養豬隻1000多萬頭,每年產值高達886億台幣,遠超過稻米,佔農業產值20%以上。

處在亞熱帶,台灣也曾是疫病橫行的地區,狂犬病、鼠疫、瘧疾、登革熱......,帶來許多傷害和恐懼。打開歷史,能給我們更多警惕。

Story 5

土地也解嚴,開放農地自由買賣

為年底縣市長選舉鋪設利多,許多立委頻頻施壓,紛紛要用農地釋放來換取選票。

50年來第一次,全台灣五分之一農地的大量釋放,農田全面開放自由買賣。

表面看來似乎帶給出售土地的農民賺錢的機會,或者找不到土地的工商界開發的利基。

但卻因為一聲令下,倉促上路的放任模式,缺少了配套的各種規範、制度、與完善規劃,而變成財團大幅炒作、土地重新集中於大地主手中、拉大台灣貧富差距、加速破壞自然環境的不良政策,造成了一場富者愈富,貧者愈貧的財富重分配。

從北到南,台灣許多工業區,不是長滿雜草,成為放牧牛羊的地方,就是成了許多人練習開車的最佳場所。

全台灣工業區實際從事工業使用的只有半數,非都市工業區的開發比例,也不到一半,為什麼政府仍要大量釋出農田,增加工業用地

Story 6

香港的命運:當年大家都很天真

1984年,中英簽署聯合聲明,約定香港將於1997年回歸,並承諾在「一國兩制」的原則下,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「五十年不變」。

然而不到50年,2017,香港回歸20週年前夕,中國外交部宣稱聯合聲明已是「歷史文件」,不再具有任何效力, 2019年以來的「反送中運動」,更顯示香港的民主與法治已蕩然無存,「一國兩制」神話破滅,2047大限已提前到來......。

1984年12月19日,持續兩年、長達22輪的中英談判落幕,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北京正式簽署《中英聯合聲明》,決定香港前途。這一歷史時刻也被畫家馬保中畫成巨型油畫。(圖片來源:美聯社)

圖片來源:美聯社

在九七前夕,《天下雜誌》特別深入香港現場觀察,從歷史的縱深、人文的思考與國際的視野,細細剖析這場歷史變局帶來的可能影響:

香港回歸,會不會成為中共圖謀台灣的第一步?

從小漁村琢磨出的香港明珠,會不會在赤色中腐化、凋零?

當歷史的臍帶重新接軌,兩岸三地的命運將如何改寫?

香港九七,對台灣的人而言,不只是一齣激情的歷史戲;九七後,大陸與香港經濟力的整合,將深深影響台灣經濟的前景;在政治、外交的空間上,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,台灣都將面臨比九七前更複雜的情勢。

九七衝擊 台灣企業新佈局

1997年,香港回歸中國大陸, 除了香港受到衝擊之外,一個新的亞洲經濟勢力分配圖已經儼然出現。

日本電視台(NHK)發起「九七衝擊」電視紀錄片聯合製作專案,邀集《天下雜誌》影視中心、韓國國家電視台KBS、新加坡國家電視台TCS、香港公共電視台RTHK,各就自己的國家或地區,面對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大陸的衝擊,進行探訪。

台灣企業家怎麼看待當時香港地位的改變,如何重新佈局?

看更多1997年的天下報導

嗨,我是天天!

那現在台積電一年賺多少億?

天天告訴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