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1

台灣掀起
「台灣熱」

進入90年代,世界表面太平了,台灣則政經變革加速,暗潮洶湧。

這一年,蘇聯徹底解體,日本經濟開始走入長期低迷,從此不敢稱「第一」。美國穩固老大地位,獨霸全球,並率領多國聯軍向伊拉克開戰。

透過電視,觀眾看不到交戰傷亡,只看到飛彈在夜空製造的美麗煙火,戰爭變成一場超大型的電玩遊戲。

台灣也進入娛樂掛帥的時代。

Story 1

世界第一的「K歌之王」、
無所不在的「小耳朵」

台灣人喜歡唱卡拉OK,更創新與錄放影機結合,在小空間活動成KTV,引領世界潮流。

據估計那時全台有400多家KTV,1萬多個包廂,每年有3000萬人次在小房間裡縱情高歌。

解嚴以來,瞬間爆發的活力替台灣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,成為各項視訊娛樂的「消費第一」。

台灣有世界上密度或成長速度第一的小耳朵、KTV、大哥大、呼叫器……和許許多多查不勝查的各類結合新視訊電子科技的地下服務。

「視訊消費」台灣第一

項目 現況
小耳朵 每4戶中有1戶可收視(共約130萬戶,包括第四台、社區共同天線)
KTV 1萬多間包廂,每年3000萬人次(不包括MTV)
香腸(手持無線電對講機) 總共約5~20萬香腸族
呼叫器 一年賣出50多萬具呼叫器
卡拉OK 領先改良卡拉OK設備,推出卡拉OK錄放影機
行動電話 半年增加5萬多用戶(1990年7月至1991年1月之間)

資料來源:業者估計、電信總局

手機叫「大哥大」、有BB Call沒有Line的時代......

在那個還沒有網路的時代,行動電話剛出來,大如磚塊,俗稱「大哥大」,一台好幾萬元,只能打電話。

但台灣人喜歡新科技,半年內增加5萬多門號,空中頻道超負荷。傍晚時分的台北仁愛路上,10通電話至少6次撥不通。

更多人使用的是繫在腰際間小巧的呼叫器(BB Call),前一年台灣共賣出50萬具,是全球第一大市場。

第四台的崛起:
有線卻無法

那時台北縣幹道兩旁的電線桿、甚至水銀燈柱上,密佈各色來歷不明的電線,配上被剪斷後下垂、隨風飄蕩的無主線纜,成為另類奇觀。

那些深入50萬家庭、擁有200萬觀眾、掌握30億元市場,聲勢龐大的第四台,當時已儼然地下傳播霸主

後來,第四台業者遊說立委推動有線電視合法化,1993年政府訂定「有線電視法」,1994年起,政府發放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許可證,從此就地合法。

四處垂掛的第四台纜線,後來因有礙市容、危及民眾安全,各縣市展開清整,如台北市政府於1998年訂定「纜線申請暫掛雨水下水道審查作業程序」,讓電視纜線可申請暫掛於雨水下水道,陸續「地下化」。

Story 2

娛樂至上的時代來了

休閒服、休閒食品連鎖店逐漸成為生活中的要角;

休閒中心、休閒廣場,攻佔城巿裡醒目的街道;

汽車巿場,新崛起的車種不是代步的工具,而是征服山巔水湄的吉普車。

戰爭看似一場遊戲,圖像、感覺開始主宰思維,娛樂年代來了

Podcast 好好說那年 1991娛樂至上的年代|倪重華(MTI音樂科技學院基金會董事長)

「好好說那年」歌單

消費者渴求各種娛樂休閒,年初由觀光局舉辦的一場展出花燈和民俗童玩的「台北燈會」,參觀人次達200萬;

連續兩年,世界三大男高音帕華洛第和卡瑞拉斯來台演唱,會場外也分別聚集5萬和3萬來自各地的民眾。

電視新聞,主播的髮型、穿著,以及誇張的個人風格,比新聞本身還更令人注目。

訊息直接、刺激感官的圖像大量繁殖,在節奏快速、電子媒介發達的現代社會,成為一個抵擋不住的趨勢。

從影劇、輕航機、生存遊戲到賽車......無論是螢幕、天上或地下、實體或虛擬,台灣進入娛樂至上的年代。

開小房間看電影:
MTV正流行

當時,問台北文化界的知識份子欣賞經典、藝術電影主要來源,常會得到一樣的答案︰太陽系

除了MTV業務鼎盛,外租會員也迅速成長,包括許多傳播界名人和企業在內,太陽系成為當年台灣最大的影碟租借中心,甚至出版專業電影雜誌《影響》。

《影響》以印刷精美、「便宜又大碗」的策略出擊,一出刊即頗受矚目,發行量號稱近萬本。

在1991年一項調查中,《影響》在大專傳播科系學生最常看的雜誌中名列第一。

太陽系MTV,讓當年的台灣人大開眼界。圖為35歲的太陽系總經理吳文中。

太陽系MTV,讓當年的台灣人大開眼界。圖為35歲的太陽系總經理吳文中。

Story 3

共匪不再是「匪」
大舉西進開始

這年5月,歷時43年的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」正式被廢除,中華民國結束對中國共產黨當局的敵對狀態。

當「共匪」不再是「匪」時,台海兩岸關係也將進入新紀元。

同年底,台灣走紅的男團「小虎隊」首次赴中國開演唱會,轟動一時,場場爆滿。

這年第一季,台灣經香港出口大陸的金額,已佔台灣出口總額的14.2%,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巿場,並已在台灣貿易出超額上排名第一。

經濟掛帥,政治靠邊

資訊科技廠商也不停由香港轉機飛往北京。

中國大陸向來高度隱密的科技單位,開始有動作敏捷、卻沒有聲音的台灣商人絡繹走訪。

不管是解放軍的軍事基地,不掛招牌的太空科技研究單位,或深宅大院的中國科學院,不論是廣闊的東北三省或山水密湊的西南山區,都有台灣客洽談用中共發展「兩彈一星」(彈道飛彈、原子彈、人造衛星)的技術經驗,幫助台商賺更多的錢。

台灣傳產失根的起點

當時台灣十餘項傳統產業,幾乎已全部將上、下游整棵產業樹移向彼岸

Story 4

一家瑞士企業,讓台灣成為滑鼠王國

一家瑞士的國際企業,讓台灣成了滑鼠王國。1990年台灣產製1050萬個滑鼠,全球市場佔有率達72%。其中羅技產量佔六成以上。

台灣羅技電子五年前進駐新竹科學園區,成為羅技集團在亞洲地區生產及研發的大本營。

「台灣擁有理想的設計製造人才,潛在的客戶,以及充足的零件供應商,」台灣羅技總經理傅幼軒指出。

Story 5

鋼鐵人在台灣
全球效率最高的鋼鐵公司

在火熱的南台灣,中鋼始終是台灣工業的驕傲

不僅因為中鋼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鋼鐵公司,更因為中鋼自始至終以擺脫日本、建立自主工業為使命。

當擁有大把資金的國內企業為尋求擴張,正流行向外「採購」技術時,中鋼卻是極少數堅持自行發展技術的企業,並藉著技術的掌握邁向多角化,帶動企業的成長。

Story 6

【觀念領先,大師引介】
反主流的大師:梭羅

與當時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相異,身為經濟學者,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院長梭羅(Lester Thurow),卻反對過度的個人主義及自由市場競爭。

他認為,個人主義強調的是機會的平等,但機會的平等並不一定能導致公平的結果,譬如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,不幸者失去照顧。

而美國政府、企業、勞工各自為政,缺乏整體概念與明確目標,往往教育、人才培育、科技發展等皆無法配合國家需要。在變動劇烈、競爭日強的國際現實環境裡,美國的競爭力逐漸流失,卻不自覺。

當時世界經濟總體表現正急遽減緩,全球各國紛紛苦思新的國家策略、爭比競爭力。

梭羅來台與台灣產官學界交換意見,並接受《天下》獨家訪問。

他如何看台灣?對台灣有何建議?

梭羅


「台灣每年製造大量的電腦零件、個人電腦,但實際獲利率並不高,主因在於台灣未能擁有自己的品牌,而建立品牌一定要靠大企業。因此台灣可發展小企業為主體的經濟,並同時存在一些大企業,以利情報蒐集和行銷。」
Story 7

台灣成為顯學

年輕歌手林強前一年底發行的第一張台語專輯《向前走》,搖滾曲風,歌詞正向有力,不但成為暢銷歌曲,也獲得1991年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。

搖滾林強之外,鄉土歌手陳明章唱出市井台灣心聲,錄音帶也供不應求。

而在學術界,一群年輕學者分別投入歷史學、人類學、經濟學、社會學、政治學等不同領域,形成以台灣為中心的學術網路。

火車漸漸在起走
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
親愛的父母再會吧
鬥陣的朋友告辭啦
阮欲來去台北打拚
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
朋友笑我是愛做暝夢的憨子
不管如何 路是自己走
OH!再會吧!
OH!啥咪攏不驚
OH!再會吧!
OH!向前行
......

天下十年獻禮1:讓更多
台灣人「發現台灣」

那時,「認識台灣」還沒編入中小學課程。

「台灣」為什麼叫做「台灣」?為什麼300多年前台灣就已經開始做轉口貿易?為什麼以前有這麼多梅花鹿?這些問題,很多生長在台灣的人,都答不出來。認識自己安身立命之處,是如何走過來的,才能有更堅定的力量,繼續前行。

1991,天下十年,特別製作「發現台灣」專輯,作為對台灣的獻禮,之後也出版專書,成為許多台灣六七年級生「台灣史」的啟蒙書,甚至出版日文版、簡體中文版。

  • 「發現台灣」巡迴攝影展。

  • 台南鹿耳門鄭成功塑像。

  • 日本長崎千里濱海灘上的「鄭成功兒誕石」。

  •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銅像。

  • 淡水滬尾砲台,碑文「北門鎖鑰」為劉銘傳親題。

  • 基隆獅球嶺砲台,是劉銘傳為了抵抗法軍侵台所建。

  • 中日《馬關條約》在日本山口縣下關市的春帆樓簽署,原建築已因空襲而燒毀,現場有建於1937年的「日清講和記念館」重現當時情景。

  • 《馬關條約》簽訂現場。

  • 後藤新平對台灣的交通(如縱貫鐵路、基隆港)、醫療、製糖產業等,有很大的貢獻。

「發現台灣」以300年的台灣(1642-1945)政經發展史為經,以中日兩國現代化歷程比較為緯。讀者一方面可以認識台灣的過去,另方面更可了解一個國家現代化成功與失敗的要素,作為台灣繼續進步與革新的借鏡。

「發現台灣」專輯問世,引起更多人對台灣歷史的重視。

李登輝總統還親自抽空到「發現台灣」巡迴攝影展參觀,並為這個專輯補充了不少口述歷史。

他指著一張梅花鹿的照片說,鹿皮出口在最早的海關統計中就出現,這些資料在荷蘭的博物館中仍可找到。他也指出,第一個國人自辦的電力公司現仍在往烏來南勢溪路上......。

天下十年獻禮2:松江詩園
讓藝術融入日常

鄭成功時代,這裡是一片沼澤蠻荒。 馬關條約日本人來台,這裡已是一片瑠公圳灌溉的良田。

台灣光復,此地是中庄里的瓦片工場。 1991年春天,這裡成為走幾步就會與詩相遇的「松江詩園」。

「松江詩園」由《天下雜誌》、世華銀行基金會、裕隆集團、祐生研究基金會、大陸工程、潘冀建築師事務所聯手出資出力義務重建,並由書法家董陽孜義務為公園題碑,作家林文月、詩人瘂弦選詩刻在石板地上。

大家聯手做公益,將藝術文化融入日常生活,讓詩歌琴棋貫穿城市空間。

  • 松江詩園由書法家董陽孜題碑、建築師潘冀重建。

  • 全台許多知名綠建築,是潘冀的作品,他也包辦竹科三分之一的建築。

  • 松江詩園的石板地上,刻著作家林文月、詩人瘂弦挑選的詩。

五月天第一次公演就在這裡

提供表演場地的松江詩園,也成為不少創作人的「出發地」。

五月天阿信回憶創團初期,曾四處找尋演出機會,還曾打電話給《天下》,希望能在松江詩園開唱。《天下》不但開放場地,甚至還幫五月天印海報宣傳。

「每個人都說我們經濟發展很好,但是我們文化的底子薄弱,」發起松江公園重建計劃的《天下雜誌》發行人殷允芃道出計劃緣由︰「而文化不是在國家劇院那樣的地方產生的。」

看更多
1991年的天下報導

嗨,我是天天!

「貓在鋼琴上昏倒了」, 猜猜這是賣什麼的廣告?

天天告訴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