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9

歷史在此轉了彎

1989年,世局的轉捩點。
表面看,前途似錦,一片樂觀。
日本從昭和進入平成,日經指數衝破3萬點,創歷史新高。台股也隨之衝破萬點,買股成了全民運動。

蘇聯撤兵阿富汗,也與中國和解。戈巴契夫訪問北京,與鄧小平開高峰會。
中國對台灣也釋出善意,前一年李登輝繼任總統,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拍賀電致意。 德國柏林圍牆倒塌,持續75年的東西冷戰終將結束。

「改革開放」是1980年代、不論哪個陣營的主旋律。
然而,1989年中在中國發生的「六四」運動,卻幫中國已走了10年及日後的「改革開放」路線定了調: 經濟可以鬆綁,政治絕不放手。

Story 1

中國,讓民主的春天溜走了

4月15日,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,改革派的代表人物,因心臟病猝逝,大量北京市民與大學生為他舉辦悼念活動,並藉此對改革開放10年來所產生的貪污腐敗、物價高漲等種種亂象,表達不滿。

其後,就像當時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興起的人民抗議潮,活動席捲全國,
演變成中國現代歷史上最大的抗議浪潮。

現在年輕人應該很難想像,33年前北京天安門前曾擠滿了學生、工人、市民、新聞業者進行示威抗議活動,要求「打倒官倒、清除腐敗、新聞自由」。

就在中國短暫吹著一陣自由春風的期間,5月,《天下雜誌》派出10人採訪隊伍前進中國各地,探討中共的本質,並對中國大陸現況進行整體報導,分析動盪的根源

採訪的尾聲中已感到隱隱的雷聲振動,「我算看清楚了他們的嘴臉,台灣可千萬別讓他們給解放了,」廣場上的青年對《天下》記者說。

「你們就算2000萬人都來,掉到11億人也不見了;800億外匯存底都拿來,也一下子就花光。你們還是把你們的制度好好搞好,把民主法治好好建立,對未來的中國會有更深遠的影響,」這是一位中國知識份子給台灣的建議。

6月4日,中共終於以武力鎮壓了這個剛萌芽的民主運動。

Podcast 好好說那年 1989天安門事件、柏林圍牆倒塌...歷史在此轉了彎|朱雲漢(中研院院士)

「好好說那年」歌單

1989年的中國剪影

Story 2

尋找華人世界的治理典範

自由+民主+法治,是要達到完美現代化國家的三個必要軟體條件。

但縱觀中國、台灣、香港、新加坡四個以華人為主的地方,在現代化三條件中,都各有缺失。

中國因為現代化的腳步最為緩慢,自由、民主、法治三個條件皆缺。香港有自由、法治,但卻獨缺民主。新加坡有民主也有法治,但稍欠自由。台灣,在解嚴後既自由又民主,但卻獨缺法治。

在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,這四個華人區的互動關係已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,充滿了各種或好或壞的可能性。最好的可能,是經過資訊、觀念的交流,各自吸取他人值得學習的經驗。

《天下》在1989年寫下的〈自由+民主+法治〉一文,見證了這場至今依舊「在路上」的追尋。

Story 3

李光耀首度接受台灣媒體專訪

李光耀的見識、眼光與超人的說服力和活動力,使新加坡能超越人口、面積的規模限制,獲得不可忽視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,時時扮演起亞洲代言人和協調者的角色。

但65歲時的新加坡建國英雄李光耀,帶著強者的自我懷疑和寂寞。他顯得比任何人都更為急切,更為不放心。

李光耀在樸實、現代化而明亮的總理辦公室,接受了來自中華民國新聞界的首次專訪。坐在上置朱銘木刻孔子像的茶几旁,李光耀在訪問中,充分表露出他對世界局勢的掌握、透視與分析力,但也同時顯示出他對文化失根的擔憂與急迫。

35歲時帶領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地成為自治區,41歲帶領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獨立國,李光耀成功地推行了政治改造、經濟改造和社會改造,30年間將新加坡堆砌成亞洲最光鮮明亮的現代化國家。

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


「領導的本質,並沒有隨時間而變。一個好的領導人應該能提出一個可啟發鼓舞人民的目標,他激勵他們朝共同的目標、共同的遠景邁進。」
Story 4

台中style,
以想像力創造驚異

台灣民間的創意和想像力,也在解禁後大爆發。

「我打算開一家900坪大的茶藝館,可以釣魚、說相聲、彈古箏、講鬼故事。我如果開咖啡廳,則要開隧道咖啡廳,讓每位客人都能擁有自己的隧道,誰也吵不到誰,」有豐富想像力,往標新立異、噱頭十足和「大」的方向發展,是那個年代台中業者的共同。

1989年,中台灣的都會中心——台中市,成為令人注目的焦點。

台中變了,從一向不出風頭變得勇於創新、耀眼炫麗。

集中台北的資訊電子業,年輕又光鮮;而集中台中的機械業,則質樸又傳統,黑手起家。

Story 5

百年老店,用新招改變舊容

他們有的創立於「清治年間」,有的曾度過黯淡的「日據時代」。 世代相傳的黑松、義美、郭元益……,他們的品牌靠口耳相傳而成為你我熟悉的名字,但經營者的姓名對大眾卻相當陌生,絕少在媒體曝光。

「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,他們的招牌雖然並未改變,但產品不斷追求現代的風貌。這些和大家一起成長的「老」企業,如何因應「新」挑戰?

Story 6

比爾蓋茲來台搶建PC聯盟

1981年,IBM發表了全世界第一部商用個人電腦(PC),並採取開放式架構,讓台灣廠商有機會參與競爭,展現身手。加上台灣政府對資訊工業的支援,廠商得以無後顧之憂的全力衝刺,逐步建立了世界級的製造生產能力。

1989年,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(Bill Gates)來台北參加電腦展,並遊說更多的台灣廠商加入PC的製造行列。每部IBM相容PC都裝有微軟的作業軟體,每多賣一部,就等於幫微軟多賺一份錢。

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


「電腦工業的主要構成因素是積體電路,如果台灣想鞏固在電腦業的地位,就要多參與積體電路工業。重要的是將錢投資在長期的、工業的基礎建設上,而不是花在消費上,徒然造成通貨膨脹。」

35歲的比爾蓋茲戴著膠框眼鏡,對台灣電腦製造商的能力印象深刻:

「台灣一個優勢是,這裡的製造商肯走到世界上任何角落去賣他們的產品。他們會到一些很不尋常的地方賣機器,好像宏碁去希臘、詮腦在挪威都很強,這顯示台灣製造商的靈活應變能力,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任何需要用電腦的客戶。」

日後,微軟加上英特爾(Wintel),攜手台灣電腦廠商,共同創造出全球PC的黃金歲月。

台灣的PC產業讓個人電腦普及到全世界。

Story 7

誠品用書店改變台灣氣質

這一年,吳清友40歲,學機械出身,經營餐飲設備進口生意18年的他,忽然開起一家很特別的書店:「仁愛路黃金地段、精緻的格局、清一色藝術文化書籍,成為台北知識份子間的話題。」

在誠品出現之前,書店給人的印象多是:
慘白的日光燈、冷硬的水泥地、狹窄的走道、種類不多的書籍,不是想要駐足的地方。

誠品的出現,讓人有餘裕慢慢品味書,品味空間,品味環境。也在潛移默化中,提升台灣人的品味。「生命生也不由你,死也不由你,中間難道還不做點選擇?」心臟開刀,走過死亡邊緣,吳清友急著展開最想做的文化事業。

誠品創辦人吳清友


「這個社會需要的,不再是財富的累積。」

看更多
1989年的天下報導

嗨,我是天天!

為何現在中國年輕人大都不知道「六四天安門事件」?

天天告訴你